建筑如何影響你的感受?會帶來怎么樣的影響呢?下面隨著陜西建筑公司坤大房地產小編來看看吧:
利維坦按:說到建筑與人的關系,讓我想起前蘇聯莫斯科的一棟結構主義建筑——納康芬(Narkomfin,人民財政委員會簡稱)大樓。該樓建成于1932年,作為社會主義公民集體生活實踐的一次嘗試,設計師莫伊謝伊·金茲伯格(Moisei Ginzburg)和伊格納迪·米爾尼斯(Ignaty Milinis)認為,納康芬大樓在物理形態上也應具有意識形態的意涵。
納康芬結構設計草圖
納康芬大樓外觀
在構想的集體生活中,“女性解放”也是一個重要命題(離開瑣碎家務)。所以,在納康芬,廚房是共用的(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是私人空間的強制性縮?。?。不過,在斯大林的“五年計劃”停止這類實驗之前,只有很少一部分相似的大樓建了起來。斯大林上臺后,提倡的公共生活和女性解放觀點的人們,很快被打為左派或托洛茨基分子。納康芬大樓的公共空間也很快破敗失修。居民們不得不違反規定,在自己家里安裝了臨時廚房;原本作為集體娛樂空間的大樓頂層,也被閣樓公寓替代了。
公共樓梯上的一個舊爐子
不同樣貌的建筑(群)生態對我們感受的形成會起到何種作用?為何有些建筑讓人感到壓抑?有些則讓人愉悅?看完此文或許你會有新的認知(此刻可以先想想記憶中看到禮堂、水塔、教學樓等建筑時的具體感受)。
當然,如果你想借此機會重溫一遍《迷失東京》,我也沒意見……
《迷失東京》劇照
文/Michael Bond
譯/Lithium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bbc.com/future/story/20170605-the-psychology-behind-your-citys-design?ocid=global_future_rss
本文基于創作共用協議(BY-NC),由Lithium在利維坦發布
“我們塑造我們的建筑,而后我們的建筑又重塑我們。”1943年,在考慮修復被炮彈摧毀的下議院廳時,溫斯頓·丘吉爾曾發出這樣的深思。
七十多年間,神經學家與心理學家尋得了充足的證據來支撐他的觀點。
譬如說,我們已經了解,建筑與城市能夠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而我們大腦的海馬區中特殊分化的細胞,能夠適應我們居住空間的幾何與排列(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6635716302480)。
但城市建筑師卻往往忽略了他們的作品可能給予城市居民的心理作用。想要創造獨特作品的迫切性往往使他們不曾考慮建筑對于居民行為的塑造力。但這即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