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建筑公司“不死”神話正在打破,你意識到了嗎?通常說來,建筑企業是不太容易破產的,陜西建筑公司怎么能創造出“不死”神話?陜西坤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小編來教您:
首先,建筑業是訂單生產,這與船舶、飛機制造行業很類似。
由于采用訂單生產模式,建筑業不像汽車、服裝、食品等有存貨,一般不存在跌價損失,多數財務賬目上的存貨是在建工程、材料和周轉物資等;其次是建筑業的模式與制造業不同,不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生產線和穩定數量的工人。
經過長期磨合,總包、專業分包、勞務分包、設備租賃、材料供應企業間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態體系,能夠把建筑企業的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企業無需沉淀過多的固定資產,企業應對業務的波動存在很大的調整空間;第三,建筑行業高度傳統,強烈依賴經驗,緩慢的技術更新使建筑企業無需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與華為這些高科技企業相當于于營業收入10%的研發投入相比,建筑業不足千分之一的研發投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此低的研發投入并不影響建筑企業的競爭力;第四,建筑材料的通用性非常強,采購便利,即使出現一定的波動,也可以通過甲方的調價進行補償。建筑行業能產生歷史悠久的企業已毋庸置疑,歐、美、日這些市場經濟比較發達且成熟的地區,歷史超過100年的建筑企業數量也比較多,尤其是大型的建筑企業。
然而,建筑企業不容易破產的神話,在現階段的中國正在被打破,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一些建筑企業正在走下坡路并逐步難以為繼,甚至逐步走向破產的邊緣,我們預計這種趨勢還會持續。
這一態勢首先是在大部分聯營掛靠企業出現。工程項目要做好,影響因素很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聯營掛靠模式往往依賴于項目老板,如果項目出現一定的問題,在行業上行的階段,多數項目老板會咬著牙做下去,畢竟還有未來的希望,項目出現虧損,可以通過自己負責任的形象承接以后的項目,從下一個項目掙回來;在行業下行態勢下,當項目出現問題時,項目老板很難對未來寄予希望,往往把項目推給掛靠法人。收取少量管理費的法人單位,可以承受個別項目的風險,當出現系統性崩塌的時候,法人企業難以承受。遺憾的是,這類情況已經在過去幾年不斷增加,并在一定范圍出現蔓延趨勢;做到100億以上營業收入的掛靠企業,可以在幾個月內閃崩,陷入大批量的官司,成為僵而等死的企業。
其次是,部分管理薄弱、項目微利或虧損而導致公司層面長期虧損的企業,也因拿不到項目或者項目減少而滑向破產邊緣。行業下行是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試金石。外部市場環境良好時,充裕的現金流可以讓企業玩鍋多蓋少的游戲,把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問題掩蓋,七個鍋五個蓋與十四個鍋十個蓋,并沒有多大差別,當行業下行的時候,拿走七個鍋、七個蓋后,剩下的三個蓋很難蓋住七個鍋,在迅速下降的現金流面前,企業真實的經營質量原形畢露,如果再加上甲方不及時的支付,企業的現金流困局會迅速放大企業的管理問題。
第三是,在全民投資的中國,有大量現金流的建筑企業很難抵制住投資的沖動,事實上,大多數企業已經走上投資的轉型之路。在投資這個有無數短期暴富神話的行當里,同時也涌現出無數陷阱;這個最好的行當里有世界上最慘烈的廝殺和最悲慘的故事,部分建筑企業從傳統的建筑企業發展為“建筑+房地產”、“建筑+PPP”,成為兼具建筑和投資特點的企業,其風險已經不僅僅來自于建筑業。一些企業由于需要資金,既需要別人為自己擔保,也需要自己為別人擔保,一不經意,把自己推入了巨大的金融洪流,一有風吹草動,企業則陷入驚濤駭浪。
那么,面對不斷下行的行業和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企業如何避開死亡的威脅?
筆者以為,首先是基于理性的戰略思考,在做大做強做久中做出優先順序的選擇。中國經濟的發展,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多數企業以只爭朝夕的心態抓住了過去30年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說,過去選擇先做大再做強的模式是抓住機會的必然選擇,那么,在市場逐步回歸理性、做大之風已經刮過的今天,無論企業規模大小,磨練能力的做強時代正在到來,尤其對于多數民營和中小企業,做強一個自己擅長的細分領域或者模式,應該是戰略的首選。能繼續走在做大做強這一康莊大道上的企業,數量必然越來越少,做大而能不倒的企業,即使在建設市場一直比較發達的日本,到今天,號稱“超大手”的企業也只有大成、鹿島、清水、竹中工務店及大林組五家。而在今天的中國,以建筑央企為代表的國企團隊或許還有進一步做大的空間,其他企業做大的難度將不斷增加。
第二是理性看待轉型,“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這句近乎真理的“名言”在建筑業則未必正確。建筑業有巨大的生存空間,超多的細分領域,真正能夠轉型的企業并不會太多,建筑業也無需那么多的企業轉型,日本和美國至今都有超過60萬家建筑企業,傳統的領域總會給不同的建筑企業留下生存空間,不轉型顯然不是等死;當然,不轉型并不意味著不進步,在某個領域做精做專,應該是多數建筑“不死鳥”的最佳選擇,“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適用于規模經濟良好的行業,而在傳統建筑業,目前依然無法驗證規模經濟的規律,否則,就不會形成今天具有世界建筑業特點的總包和分包、大企業和小企業并存、市場集中度一直難以提高的競爭態勢。
最后則是理性看待經營和內部管理。并非所有的業務都要接,也不是業務越多越好;在內部管理上,企業層面和業務層面都需要加強風險控制,需要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約束各種類型和組織層面的擔保行為,無論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思路,企業既要防止明處的風險,也要防止暗處的陷阱。
- 上一篇:陜西建筑工業化到底有多火?
- 下一篇:陜西建筑公司如何管理EPC項目?